文網訊 “上海的老師們又來啦!”十歲的黃仙境開心地飛奔著去迎接前來支教的老師。這是上海海事大學云滇海燕實踐團第七年來云南省文山富寧縣那翁村那翁小學支教,每年七月份,黃仙境和小伙伴們都會等著這群“海燕”們的到來。
隊員與孩子們進行手語舞蹈練習
云南省文山富寧縣那翁村地處滇桂兩省四縣七鄉交匯處,惡劣的地理條件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回想第一次來到這個山坳時的情景,云滇海燕實踐團領隊老師黃大為內心仍十分震撼:車入山區便一路顛簸爬行,六個小時的山路,目之所見多是凋敝的土基房;隊員們沒有洗澡室,最后還是村支書在學校鍋爐房旁邊開辟了個臨時澡堂;聽不懂本地方言,只能從隔壁的村莊臨時找了一個會普通話的村民當“翻譯”……
孩子們給聯合實踐團成員的留言孩子們給聯合實踐團成員的留言
云滇海燕實踐團也提前對當地的人文地理、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少數民族文化等多方面進行詳盡了解,支教課程也經過反復討論設計,在來云南的在火車上,團隊還每天堅持課程試講。除了日常教學,實踐隊根據實際情況為孩子們設計了幾門特色課程:那翁孩子們出門少,孩子們與人主動搭話時會感到別扭害羞,針對這一問題,老師們加強了普通話訓練;云南地震活動頻率高、震級大,孩子們亟需關于防震減災的安全教育,黃大為老師為他們進行了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為期一周的支教,18名隊員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生活在一間房子里,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一起做游戲,短短的幾天就培養了深厚的感情,無論走到哪里,孩子們都喜歡圍在“海燕”周圍。
學生聽課
在課堂上,實踐團的“海燕”們都給自己取了新名字,“我教你們趣味數學,你們可以叫我趣味姐姐,這是我的搭檔數學哥哥”,詼諧有趣的名字讓課堂也隨之和諧起來。英語課上,孩子們都努力張大了嘴,很認真的跟著讀,嘗試著學習來自大山外的另一種語言,他們最喜歡的是“You are the best!”
開展手語課
與學生談心
每年云滇海燕實踐團隊到那翁小學支教時,黃仙境都會去上課,等著老師們帶來新知識。黃仙境家有九口人,每年基本全靠務農幾千元的收入維持著困窘的家庭,為了孩子讀書,一大家子從山里搬出來。小姑娘在班上成績拔尖,家里貼滿了獎狀。雖然家里只有清水煮的蔬菜和幾個玉米可供填飽肚子,但看到實踐隊老師時,爺爺韋仁忠還是熱情地往大家手里遞玉米。在知道老師們想了解苗族當地文化的時候,翻箱倒柜也要找出民族服裝展示給大家看。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征,是表達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紐帶,由于經濟困難,孩子們沒有蘆笙可用,蘆笙文化已經快要淡出當地苗人的生活。為了蘆笙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云滇海燕實踐團為當地學生帶來了募資購買的蘆笙樂器,并邀請當地有經驗的苗族老人為孩子們授課。看到孩子們專注、熱切的吹奏,老人家高興的熱淚盈眶:“太好了,這樣我們少數民族的文化不會失傳了。”
村民委隊員穿上民族服飾
走訪周邊村落
除了日常教學,云滇海燕實踐團還通過線上線下籌集資金的方式幫扶貧困家庭。2018年,云滇海燕實踐團共收到捐款7440元,向那翁小學補充圖書1500本,文具200套,運動器材30套,蘆笙50個,急救包50個,并向8戶貧困家庭發放了2800元的云滇海燕助學金。
實踐團隊員鄭海燕說:“這里的孩子沒有寵溺,沒有叛逆,只是有著令人心疼的懂事與乖巧。我們能帶給他們的是陪伴,是激勵。”
如今,云滇海燕實踐團越來越壯大,通過考核培訓,志愿者們紛紛加入云滇海燕實踐團到山區支教獻愛心,每年支教人數都穩定在20人以上。指導老師黃大為表示,支教不是一個人的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
村民們非常感謝云滇海燕實踐團的到來,并時常向他們咨詢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條件雖然苦但讓娃娃認字兒讀書是好事,讓娃娃暑假也能學,更是好事。”村民楊昌靈說。
臨走時黃仙境的爺爺韋仁忠笑著豎起大拇指:“老師們幫了大忙嘞,管住了這些山野孩子,讓他們有了讀書人的樣子,孩子們明年見。”
(來源:人民網 作者:徐前 周全江)
(編輯:郭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