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他
30年來一直堅持做一件事
傳承邊疆苗寨古老的射弩文化
他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面對自然災害
總是沖在第一線
疫情期間
他帶領群眾設卡守點巡山巡界
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
是什么
讓他能夠在香草棚這個山頭上
一直堅守,默默奉獻
吳朝榮1967年6月出生于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猛硐行政村香草棚村一戶普通苗族人家。他打小喜歡射弩,制弩技術精湛,參賽經驗豐富,曾帶領麻栗坡縣射弩隊多次參賽,戰績優異。
今年54歲的吳朝榮是麻栗坡射弩隊第二任隊長,十五六歲開始跟著師父學習射弩,1987年,師父李成文領著他參加射弩訓練,2001年起正式參賽,先后參加過云南省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文山州第七屆至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云南省三屆射弩錦標賽。
在2018年云南省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吳朝榮帶領的麻栗坡縣射弩隊取得4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及3個三等獎。到現在為止,吳朝榮獲得大大小小的獎牌不計其數。
在麻栗坡縣射弩隊,吳朝榮是一面旗幟,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如今,吳朝榮是文山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射弩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麻栗坡縣射弩隊隊長、麻栗坡縣業余少體校民族訓練點射弩項目教練員,也是猛硐第四代射弩傳承人。
吳朝榮說,師父教他學習射弩時常教導他要好好訓練參賽,經驗豐富以后,要好好培養麻栗坡的年輕人,把射弩發揚光大。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始終不敢忘記師父對他的教導。
2019年5月13日,吳朝榮在猛硐瑤族鄉召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殊貢獻表彰大會上說:“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迎來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春天,但隨著老一代運動員年紀越來越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培養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讓他們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他是這樣說的,也這樣做的。
在香草棚射弩文化基地活動室,墻上掛著吳朝榮和幾名弟子的光榮戰績,黑皮箱里滿滿的一箱榮譽證書和獎牌。
射弩隊隊員們都是農民,平時忙抓生產,有的還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要參加比賽和過年才聚在一起訓練。當過年時,村里都組織射弩比賽,久而久之,射弩比賽也成了猛硐鄉苗族每年花山節的必辦項目。
吳朝榮向記者介紹,以前,老一輩以打獵維生,用弩抵御入侵者,香草棚苗寨的前輩們個個都是射弩能手。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和在外定居,隨之而來的是技藝的失傳,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古老而脆弱的苗族射弩文化已漸漸被人們遺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除了戶口簿上民族一欄寫著“苗族”以外,完全沒了苗族的技藝,甚至連苗語都不會說。
“從小就聽老一輩人說,做人不能忘本忘根,苗族文化就是苗族人的根和本,只有將民族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才能對得起老一輩人的付出。”當被問起為什么最終選擇傳承射弩時,吳朝榮這樣說。
為了將射弩技藝發揚光大,吳朝榮還時常到文山州技工學校,用給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傳承射弩項目,挖掘有天賦的年輕人,受到學校師生的高度贊揚。
吳朝榮的故事不止于此。在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到邊疆苗寨時,他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帶領香草棚的群眾積極發展杉樹種植、八角,砂仁等產業。2015年,他還主動把自己上世紀90年代種下的100畝杉樹交給老山自然保護區,守住綠水青山。
2018年猛硐“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猛硐鄉一夜之間塌方2000余處,災害核心區就是吳朝榮所在的香草棚村。作為一名黨員,吳朝榮沒有退縮,始終走在前面,帶領香草棚群眾搶修道路,開展排險自救。他把自家能吃的東西全拿出來分給斷糧的災民,一邊組織村民自救,一邊向上級報告災情。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吳朝榮積極宣傳黨中央的防疫政策,他帶領群設卡守點,巡山巡界,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如今,吳朝榮還經常帶領射弩隊和香草棚的群眾扛著黨旗,走在祖國邊疆的群山之上,穿梭于山谷之間,肩上那鮮紅的黨旗在濃霧茫茫的老山腳下顯得格外鮮紅。他以這樣的方式踐行著“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新時代“西疇精神”和“不怕苦,不怕虧,不怕死”的“老山精神”。
(馬關融媒體記者 陶正雄 王開敏 左英麗 鄭玉玲)
(編輯:李云淑 排版:龍俊賢 審核:梁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