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央電視臺對此次演出進行了近兩分鐘的新聞報道。
12月12日
初雪下的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
一場來自邊疆文山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
《幸福花山》燃爆現場
長達10余分鐘的掌聲
表達了北京觀眾對《幸福花山》的點贊
當晚19:30
《幸福花山》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匯報專場
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上演
開場前紛沓而至的觀眾
紛紛與劇場外巨幅《幸福花山》宣傳展板合影留念
為了犧牲戰友的囑托,從部隊復員的郭龍來到了戰友的家鄉幸福村,看到大山深處村民們的困境,他決定和邊疆的父老鄉親一起開山炸石筑路壘田。
伴隨著開山的大錘聲聲入云,鄉親們終于修通走出大山的公路,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幸福村石漠化山區鋪滿新綠的莊稼。曾經的怪石嶙峋,已是一片青山綠水的景象,當又一個苗族花山節來臨的時候,風情濃郁的歌舞在面貌一新的苗寨歡騰,大家盛裝歡聚,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的節日。
《幸福花山》由序《鐵血情濃》、第一幕《盡孝情真》、第二幕《幫扶情純》、第三幕《開山情堅》、第四幕《扎根情深》、尾聲《守望情長》六個部分組成。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為時代背景,著力塑造了以郭龍為代表的當代愚公形象,為觀眾展現了在壯鄉苗嶺開山筑路、炸石造地的艱辛歷程,生動演繹了文山各族兒女在脫貧攻堅中不畏艱難苦干實干的精神。
據了解,為更好地體現出“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幸福花山》的創作是根據真人真事進行提煉和創作,作品中的語匯和服裝設計等,很好地結合文山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情感。
現場震撼的音樂,南疆民族的服裝,恰到好處的燈光,演員生動的表演……匯聚成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整部舞劇將“西疇精神”詮釋得生動又深刻,讓現場觀眾贊譽有加。劇中,邊疆的民族風情、文山的人文情懷、苗族的文化特色、艱苦奮斗的“西疇精神”編排融合更是讓現場觀眾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演員謝幕時,場內響起了長達10多分鐘的掌聲。演出結束后,觀眾紛紛上前與演員合影留念。
看完演出,年輕觀眾小李表示,劇中的邊疆人民,為改變自己的家園,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奮斗,這種精神非常值得年輕一代學習。
曾到過文山的馮阿姨表示,這臺舞劇優美、感人,一個老山前線下來的戰士領著全村戰天斗地,讓人深受感動,很好地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希望這種演出更多些。
帶著孫女前來觀看演出的張叔叔表示,這出戲非常好,內容、形式都是一流的。看完后很受教育、鼓舞。這樣的戲要多演出、多宣傳。
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團長王成懷說,非常榮幸能受國家民委的邀請,到北京進行匯報演出,希望通過演出向首都人民展示“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新時代西疇精神內涵。
據了解,《幸福花山》于12月11日、12日在北京的演出,吸引了20余家中央級媒體的關注。
(記者 徐仕桓)
(編輯:李云淑 排版:龍俊賢 審核:梁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