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后
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確保搬遷群眾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來看看廣南經驗
文網訊 據介紹,在“十三五”期間,廣南縣共新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15個,分散安置4戶20人,共搬遷安置2650戶1212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102戶9715人,同步搬遷戶548戶2411人。
廣南縣重點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2016年以來,共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2424.04萬元,建設農業產業扶貧項目44個,搬遷群眾受益1489戶6764人,實現產業收益1507.8萬元。
搬遷群眾繼續享受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補貼,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共計94.8萬元。
創新培訓就業方式,實現搬遷群眾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關注特殊困難戶,政策兜底保證基本生活。
在大型安置區圓夢社區配套建設有社區、超市、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搬遷群眾衣食住行需求。強化教育衛生設施建設,保障搬遷群眾就學就醫需求。2020年,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中共有在校學生2534名,沒有出現輟學情況。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戶共有2319人次入院治療,共產生醫療費用962.74萬元,補助894.05萬元,補助率92.9%。
全縣15個集中安置區中有14個安置區已建立基層黨組織(1個安置區沒有黨員),均成立基層自治組織。安置區均制定有村規民約,引導群眾改掉陳規陋習,自覺遵守公序良俗。
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標語、廣播、入戶宣傳等方式,加大政策宣傳,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易地扶貧搬遷點工作人員、黨員、志愿者定期開展上門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安置點設置社區警務室、便民服務中心、兒童之家、婦女之家,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娛活動,引導和教會搬遷群眾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 侯佑琴)
(編輯:劉梅 排版:龍俊賢 審核:梁丹)
請輸入驗證碼